台南是座古城,這座古城的範圍到底有多大,我個人是還在摸索和探尋
之所以說她古,是因為有許多的風俗是我做不到
像是!可追溯到史前一萬年的,如對老板娘的屁話要言聽計從
之所以說她大,是因為有太多相近又不太一樣的節令點心,
用的材料相似,成品的名稱、形態,和食用的地區看似重疊又沒有相連。
冬至已經過了17天了,因為天氣冷發懶而無力動筆動腦寫99年的冬至;
今天,我不懼台南17度的低溫,將努力的想辦法完成。
X冠湯圓讓年輕人的心裡只存在湯圓,很成功的一個廣告
只是,在正港台南人的心中有其它形態的節令產品 - 像是油飯、粽子、或菜包或稱菜粿,或其它
(台南太大了,用其它來概括)
油飯!!生兒子嗎? 粽子!!過端午哦?
沒錯一點都不要懷疑,大中國地區用很八股又維美的昏君故事來滿足口腹
正港台南人依時令、天候和食品來保養自己。
台南很特別的一種冬至食材,菜包*
她絕對不是早餐店買的那種,而是長成這樣...有點像金元寶吧!
冬至菜包,又稱菜粿,在阿嬤當家的那個年代,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
配合湯圓、油飯或粽子進行祖先的祭拜
永樂市場 - 天心軒的菜包,長這樣
特多的花生粉和糖,讓內餡整體感覺是甜多於鹹,是屬於台南人對食物偏甜的口感;純粹的素菜包
外皮屬於Q軟又有一點點綿綿的口感(請想像,因為我不是阿基師...)
東市場 - 萬香餅舖的菜包,長這樣
口感清淡的菜包,秘方處理過的蔬菜和著絞肉的香氣,呈現出清甜的口感;相較於其它各家的外皮,她是屬於厚實的口感和嚼勁
北華街 - 金加紅龜店的菜包,長這樣
以高麗菜為主的爆漿內餡混合蝦米的香味、透亮的薄皮和灶台爐火的烘培,和街坊鄰居的總動員,組合成濃濃人情味的菜包
鴨母寮市場 - 松香餅舖的菜包,長這樣...從缺(沒拍就吃掉了)
鴨母寮市場不只是松村滷味的起點,松香餅舖也是市場內的老店
她與其它店最大的不同是,外皮;她的外皮由『麵粉』構成
屬於另類的菜包型態,就像紅龜一樣有兩種型態。
*當客人向小店買冬至菜包的米時,小店薪勞-我跟她說,『菜包?我們又不賣麵粉吶』;當下,我突然覺得我枉為台南人
*台南的菜包的特色,除了類似春捲的內餡外,主要的就是以『圓糯米』製作的外皮:以軟Q和嚼勁取勝於其它材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