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於公理正義
禾本之家在此告訴大家,台灣根本還不需要搶糧。
日常生活有太多不必要的消費,造成許多東西的過度浪費
像是罐裝飲料、搖搖杯、吃到飽和其它的額外消費
才會造成糖、奶、玉米、麥等,多需要仰賴進口的東西,因為國際產量和價格的變動而影響台灣物價。
市場上的米類產品真的漲價了?! 其實沒有。
台灣大有為的政府雖然在農業政策上多有失敗,如補助休耕政策
但!
以目前台灣農業生產技術,1年收成2次,1甲地可以收成 14000斤的稻穀來看,會有多少存糧?
以民間的碾米廠多配合政府,將公糧存放於民間,藏富於民的政策,有多少的米糧是堆積在倉庫裡
以往常4月(農)稻米大量採收造成的低價
台灣怎麼可能會缺糧!? 台灣短期沒有短缺糧食的問題。
現代的忙碌和追求方便,麵包(麵粉)成了就具代表性的早餐,甚至是點心的最佳食材
更多樣變化的麵包,才能吸引更多現代人的享受慾
那就加糖、加蛋、加穀類...最後,消費者當然就要加錢來享受,加到最後,多數人就麻痺、無感了。
貴就讓它貴吧,肚子總要填飽才有力氣工作。
回歸米食文化就什麼都變好了! 一定不會。
至少,早起的一頓熱騰騰的稀飯,會比冷冰冰的三明治來的健康和有活力吧
不然,一顆愛加什麼就加什麼的飯糰,也絕對比巷口那攤的價格來得經濟實惠
最好的是,你會更了解台灣多樣米類,在各位的巧思下會發展出更多樣性的米食產品
如此一來,農民有更高的耕作意願、更好的收購價格,也減少對外的需求依賴。
近來的台灣就是太習慣吃好、住好、用好
哪天,真的有機會讓大家吃到公(存)糧,回歸到父母親,甚至祖父母年代的苦日子
或許,所有人才會重新珍惜和惜福。
只要讓大家體會一下就好,一年即可
別持續太久,我可能會第一個受不了